close

從施琅、鄭成功間的恩怨情仇談清帝國、中華帝國對前朝遺民的心態

2014/2/14

閱覽人數1837政論

  施琅(1621~1696)原為鄭芝龍手下,受鄭家重用追隨鄭家軍從當海上強盜到反清復明。後因與

鄭成功交惡,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施琅借故殺了鄭成功愛將曾德而得罪了他,其二是他抗命不從鄭成功要他把駐守廈門官箴及私德不佳的兒子鄭經拿下到台灣治罪。總之,鄭氏就殺其家人,從父親、弟弟到其他族人七十六人。施琅只好再降清,擔任過副將、總兵、水師提督,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其中兩次征台受挫,鄭成功也在期間病故,由鄭經繼延平郡王之位直至1681年死,次子克塽得勢嗣位。施琅再受命相機進取,準備攻台,時年六十一歲。這些施鄭恩怨的背景。
1683年夏,施琅在澎湖大敗鄭軍,這年,東寧王國投降,施亦因戰功授靖海將軍。

施琅在攻佔台灣後的八月廿二日,備祭品親至殺父不共戴天仇家葬於台南延平郡王墓前跪拜,親為文祭之,在《靖海紀事•施襄壯受降辯》),留下有名的《祭鄭成功文》。文曰:

"自南安侯入台,臺地始有居民。逮賜姓啟土,世為岩疆,莫可誰何!今琅賴天子威靈,將帥之力,克有茲土,不辭滅國之誅,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也。但琅起卒伍,於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琅與賜姓,剪為仇敵,情猶臣主。蘆中窮士,義所不為。公義私恩,如是而已!"
意謂忠孝不能兩全,初芝龍公(即文中之南安侯)提攜施氏父子有恩,並且佩服鄭國姓忠於明朝鞠躬盡瘁,惟施琅也揹負父兄大仇;今之如此,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國仇家恨,糾葛至此,感傷不已云云;左右聞之動容。


在施鄭恩怨歷史中,可以體會當時專制獨裁的政權內,對於一向高舉「反清復明」如此嚴重罪名的叛亂份子,並無趕盡殺絕的「制式」反應,而當做「前朝遺民」視之,在中國的歷史裡,還真難遇見。對廷中高官水師提督施琅而言,滅鄭是他撫平國仇家恨的最好機會,顯然清廷並無抄家滅族的盤算,否則,豈容施琅在「叛國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的傳統醬缸觀念下,演出大嘆忠孝不能兩全的劇碼?相形下廿一世紀裡當今騜上對前朝各個遺臣追殺的種種作為,又讓我們有歷史錯置的感慨。

不日,我將在從施琅後的一百年,從大清帝國使台欽差大臣沈葆禎身上找到另外一個例子,來佐證這個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rryzeis 的頭像
    Harryzeis

    Harryzeis的部落格

    Harryz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