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千多年前,西晉時代之《古今注》崔豹(晉惠帝時官至太傅)撰,有段故事大意是說,船夫子高早起洗濯時,看到一個披髮翁,無視亂流,提酒壺直闖河中而渡,他的妻子跟隨於後想制止而不及,眼看著夫君墮入河中而溺亡。妻子傷悲亦投河自盡。子高回家把全景告訴其妻麗玉,聞之傷感,遂在箜篌(類古箏)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

為詞,描述其景其聲,聽者無不落淚飲泣!現存漢代樂府名〈箜篌引〉。(原文如註)

白話文是:「要你不要涉水而渡河,你偏要渡; 現在溺死了,我還能對你有什麼辦法呢?

這個白首狂夫到底為何藉酒壯膽視死如歸文中並無交待,可憐妻子苦苦制止未果,亦隨之投河而逝,經過文人騷客一番說明,倒是悲傷得很。

二千年後,如果是這麼場景:「要你不要攀牆爬高,你偏要攀;現在摔死了,我還能對你有什麼辦法呢?」翻成古語,就變成:

公無攀壁,公竟攀壁;墮壁而死,頒旌忠狀!

這下好了,有人Rest in Peach, RIP,安息了,求仁得仁,和那位白首狂夫一樣,明知有危險,就是要實踐理想、要渡河,要爬牆,旁觀者就莫可奈何啦。

古人譜曲嘔歌瀝血唱聲,今人把視死如歸英勇行為訛成積勞成疾頒旌忠狀,20180323.jpg2018xxxx.jpg


:

崔豹《古今注》:《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濯。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之歌,聲甚悽愴,曲終,自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rryzeis 的頭像
    Harryzeis

    Harryzeis的部落格

    Harryz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